2012,新起点——刘志红院士谈肾脏病学2012
论坛报:这一年,您认为肾脏病学领域的最重要事件是什么?为什么?
刘院士:为引领中华肾脏病学会(CSN)走上国际舞台,今年,学会提出了“让世界了解中华肾脏病学会,让中华肾脏病学会走向世界”的行动口号。5月,CSN专家团在巴黎与欧洲肾脏病协会-欧洲透析与移植协会(ERA-EDTA)理事会的专家们举行了促进双边合作见面会。10月,在CSN年会期间举行了国际肾脏病学会East-Asia Workshop,旨在借此达到推动区域肾脏病学发展和融入国际学术组织的目的。11月,在美国肾脏病学会(ASN)年会期间,CSN专家团与ASN全体理事举行会议,商谈了如何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的相关事宜。
为强化CSN的国际形象,学会对CSN会徽进行了修改。新会徽突出了“CSN”这一标志性符号,使其更加鲜明夺目。
论坛报:请用三个词来形容这一年肾脏病领域的进展,并做简单解释?
刘院士:首先是成果丰硕。2012年,一系列重要的诊疗指南被公布或更新。其中包括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公布的肾小球肾炎指南和急性肾损害指南、美国风湿病学会公布的狼疮性肾炎筛查和治疗指南、欧洲风湿病联盟及ERA-EDTA共同公布的成人及儿童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指南等,而肾脏病预后治疗倡议(KDOQI)也更新了糖尿病和CKD临床实践指南。这些指南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深度推广和解读,必将有效提高中国及全球肾脏病诊疗水平。
其次是旧识新知。3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对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近年来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补体替代途径失调可导致活性补体产物的生成,包括C3b与膜攻击复合物(MAC),这些补体产物与碎片在系膜区与内皮下区域沉积可引发肾小球炎症,并导致MPGN。
8月,《国际肾脏》杂志上发表的对12例C3肾炎患者的研究显示,C3肾炎可发生于所有年龄段,男女发病比例无差别,临床表现以血尿和蛋白尿为主,肾活检主要表现为MPGN,但也有系膜增生和弥漫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对患者的肾小球进行激光微分离和质谱分析结果提示,C3肾炎是由多种补体旁路途径异常导致的肾小球损伤。
此外,关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2012年研究显示,韦格纳肉芽肿和微型多血管炎在遗传上截然不同;抗溶酶体相关蛋白-2抗体在ANCA相关血管炎中广泛存在;蛋白酶3-ANCA相关血管炎中可溶性Flt1可抑制内皮修复等。
最后是诊治创新。例如,eculizumab可能通过调节补体旁路途径发挥C3肾炎治疗作用。7月,《美国肾脏病学会杂志》上一项研究报告了3例致密物沉积病(DDD)和2例C3肾小球肾炎患者在eculizumab治疗前后的病理改变。结果为,经1年治疗,其中3例患者肾小球增生性病变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这与eculizumab阻止趋化因子C5a产生的结果相一致。但所有患者免疫荧光结果中的C3或C5b-9沉积均无明显减少,且电镜都显示有持续性致密物沉积。因此,eculizumab治疗C3肾炎的长期疗效仍待进一步研究。
论坛报:面对2013,您想对全国的医生说些什么?
刘院士:从2012年国际学术界推出的一系列肾脏病指南,不难看出肾脏病的诊治正在向循证医学、规范医疗方向发展。但指南的具体应用必须结合患者情况和特定的医疗环境,目前公布的KDIGO和KDOQI指南中源于中国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数据非常有限。要真正改变这种现状,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肾脏疾病的诊治水平和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我们需要拿出自己的高水平多中心RCT。针对目前临床治疗中的实际需要和认识盲点,组织开展多中心RCT是中国肾脏病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2012年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无一不体现出基础研究在推动临床医学发展中的作用。C3肾病的提出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将刷新肾脏疾病目前的疾病分类,而ANCA相关性血管炎遗传背景的剖析,也为这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启了新的方向。因此,倡导和推进肾脏病转化医学研究也是中国肾脏病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中国政府关注民生,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肾脏替代治疗提供了有利的政策保障,也为临床肾脏病的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进一步提高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规范管理、专业人员培训和疗效监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存活率同样是中国肾脏病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