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u综合征一例
病例摘要及病例特点
患者男性,38岁,因“发热、双眼发红伴血肌酐升高1个月”为主诉入院。
患者1个月前运动、着凉后发热,体温最高达38.8℃,无寒战,伴四肢肌肉关节疼痛,同时出现双眼发红、流泪、疼痛,自行服用感冒药、奥司他韦后发热未见改善,曾就诊于眼科,诊断“双眼急性虹膜炎”,应用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等治疗,眼部症状缓解,仍有发热,查血常规WBC 9.52×109/L,NE 72.8%,HGB 168g/L,PLT 237×109/L;血清肌酐124.8umol/L,ALB 41.7g/L;CRP 78.4mg/L,PCT 0.114ng/mL,血沉快;肺炎支原体及肺炎衣原体IgG抗体均阳性;尿蛋白阴性;肺CT提示双肺多发小结节,左侧叶间裂局部增厚;考虑“发热待查、肾功能不全”。于外院住院治疗,应用海昆肾喜、百令胶囊改善肾功,并相继应用依替米星、左氧氟沙星、厄他培南、头孢他啶等抗炎治疗,患者发热较前略缓解,体温持续波动于37.0-37.5℃,但复查肾功进展(血肌酐191.8umol/L),今为求进一步诊疗入我科。病来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短,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口腔黏膜溃疡、脱发、光过敏,饮食睡眠可,二便如常,尿量2000mL/24h,夜尿增多,2-3次/晚,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神经性突发耳聋病史7年,现偶有耳鸣,前庭功能障碍2年余,有眩晕症状,曾服用盐酸贝司他汀、长春胺缓释胶囊1年。
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
否认长期肾毒性药物史。否认过敏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婚育史:适龄婚育,育有1子,儿子体健。家族史:否认。
入院查体:体温:36.9℃,呼吸:20次/分,脉搏:82次/分,血压:130/88mmHg。身高1.87m,体重125kg,BMI 35.7kg/m2,腹围110cm。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指压痕(-)。眼科:双侧结膜混合性充血,睫状充血压痛(+),角膜透明,眼角膜后棕色沉积物 kp(+),前房(+),虹膜水肿,瞳孔3mm,光反射减弱,晶状体轻混。
诊治经过:入院后完善相关化验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0.168-0.226g;尿常规:PRO 阴性,WBC 0.82/HP,RBC 0.45/HP;尿微量蛋白:β2-MG 2.56mg/L,α1-MG 27.10mg/L,尿微量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尿液IgG测定均正常,以小分子升高为主;尿比重:1.011;尿渗:440mOsm/Kg.H20;尿PH:6.0; 血细胞分析:WBC 8.58×109/L,NE% 66.7%,HGB 133g/L,PLT 203×109/L;肾功能:Cr 179 umol/L,Urea 9.20 mmol/L,eGFR 40.8 mL/min;肝功:ALT 20U/L,ALB 36.7 g/L;凝血:PT 14.0s,INR 1.07Fg 6.29g/L,APTT 32.8s;离子:K+ 3.76 mmol/L,Cl- 105.1 mmol/L,HCO3- 23.2 mmol/L,Ca 2.18 mmol/L,P 1.13 mmol/L;IgE 211.00IU/mL; IgG 9.96g/L;血沉 18mm/h;血清蛋白电泳:γ球蛋白13%;余心肌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BNP、血糖、血尿酸、血脂、免疫球蛋白、免疫固定电泳、GBM、ANCA、补体(C3、C4)、风湿抗体系列、T细胞亚群、甲状腺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定量、乙肝、丙肝、梅毒、HIV联合试验、便常规、便潜血未见明显异常。华大基因Pmseq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列表均未发现异常。
十二通道常规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范围心电图。肝胆脾胰双肾彩色多普勒超声:轻度脂肪肝,脾大;右肾大小约:11.29×5.99×5.13cm。左肾大小约:11.56×5.62×5.52 cm。双肾形态大小正常,双肾皮质回声略增强,皮髓质界限清晰,双肾窦无分离,双肾血流显示良好,双侧输尿管未显示。前列腺内结石或钙化。肺部HRCT:双肺多发微小结节,随诊观察。双侧胸膜陈旧病变。经胸超声心动图+心功能:左室心肌肥厚,静息状态下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正常。
入院后予低盐、优质蛋白饮食及对症治疗。排除禁忌后,完善肾活检:光镜描述:12个肾小球,肾小球肥大,个别区域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轻度增生,未见球囊粘连或新月体形成。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肾小管局灶性(<25%)变性萎缩,管腔内可见蛋白管型。肾间质水肿,局灶性(<25%)轻度纤维化,多灶性(25%-50%)的细胞浸润,其中可见局灶的肉芽肿结构形成,个别肉芽肿中心为小动脉,由内到外依次为多核巨细胞及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外周纤维化。各级静脉管腔均扩张。免疫荧光:IgA(-)、C3(-)、IgM(-)、Fib(-)、IgG(-)、C1q(-)、C4(-)、κ(-)、λ(-)。病理学诊断:1.伴少量肉芽肿形成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病,请结合临床。2.符合肥胖相关肾小球病。
电镜描述:肾小球:镜下检测到3个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明显空泡变性,个别管腔内可见红细胞,无明显内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襻开放。肾小囊壁层无明显增厚,壁层细胞空泡变性,无明显增生。基底膜:无明显增厚,厚度约230-500nm,节段性皱缩。脏层上皮细胞: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足突节段性融合。系膜区: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未见确切电子致密物沉积。肾小管-间质: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肾间质轻度水肿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肾间质血管:个别毛细血管管腔内见红细胞聚集。电镜诊断或印象:电镜下肾小球基底膜无明显增厚,足突节段性融合,未见确切电子致密物沉积,请结合临床及常规病理检查。
![]()
![]()
病例分析及讨论
病例特点:中年男性,中心型肥胖,病史1个月,有发热、关节痛等非特异症状,但血白细胞及粒细胞比不高,血沉18mm/h,肺部CT未见炎症改变,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未见异常,眼部表现为首发症状,眼科专科检查提示双侧结膜混合性充血,睫状充血压痛(+),激素滴眼液治疗有效;肾脏表现肾功能异常,24小时尿蛋白定量:0.168-0.226g;尿常规:PRO 阴性,WBC 0.82/HP,RBC 0.45/HP;尿微量蛋白(5项):β-MG(urine) 2.56mg/L,α1-MG 27.10mg/L,尿微量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尿液IgG测定均正常,以小分子升高为主;尿比重:1.011;尿渗:440mOsm/Kg.H20;尿PH:6.0,肾活检结果符合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病, 其中可见局灶的肉芽肿结构形成,并提示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继发因素筛查,血糖、血尿酸、血脂均正常,免疫球蛋白、免疫固定电泳、GBM、ANCA、补体(C3、C4)、风湿抗体系列(9项)均正常,血清肿瘤标志物正常,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占位病变,传染病指标正常。
梳理患者诊疗思路,患者肥胖、蛋白尿、肾功能不全,肾外表现发热、关节痛,眼部病变。患者发现肾功能异常1个月,既往否认慢性肾脏病病史,双肾不小,不伴贫血、矿物质骨代谢异常等改变,肾脏表现以非少尿性肾衰竭为主,伴夜尿增多、肾小管性蛋白尿(尿a1M升高)、低比重尿、低渗尿等肾小管间质受累表现,通过临床及辅助检查,除外免疫、肿瘤、痛风等继发因素,肾活检结果符合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病, 其中可见局灶的肉芽肿结构形成。这些改变用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不能完全解释,通过临床表现没有明显少尿期等,和病理改变,也可以予ATN相鉴别。肾外表现,发热、关节痛,但是血白细胞及粒细胞比例不高,血沉不快,华大基因Pmseq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列表均未发现异常,多种抗菌素治疗无效,可以考虑非感染性发热,眼部病变双眼急性虹膜炎治疗上给予激素有效。综上,考虑诊断: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和葡萄膜炎(tubulointerstitialnephritis-uveitis, TINU)综合征、肥胖症 、急性肾损伤、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治疗上予醋酸泼尼松片50mg日1次早餐后顿服,羟氯喹100mg日3次口服调节免疫治疗,同时改善肾功能、激素治疗配伍补钙保胃等综合治疗。
随访
患者出院后患者定期随诊,激素逐渐减量,1年后停用。目前口服羟氯喹、氯沙坦、雷公藤治疗。虹膜炎未再复发。肾脏相关指标见表1。
表1 随访表
202012
202101
202102
202103
202106
202110
202203
202209
血清肌酐
179
150
125
144
129
126
123
123
血清尿素
9.20
8.25
7.85
7.14
7.71
7.47
5.1
5.73
24h-UPE
0.192
0.196
0.185
0.074
0.096
0.15
0.054
0.117
尿 α1-M
27.1
24.1
29.3
30.4
32.8
21.6
23.7
-
尿b2-MG
2.56
0.43
0.66
0.72
0.69
0.38
0.43
-
尿MA
<10.3
<10.3
<10.3
<10.3
<10.3
<10.3
<10.3
尿RBC
0.55
0.4
0.27
0.42
0.36
0.53
0.55
0.67
尿WBC
0.82
1.31
0.51
0.38
0.71
1.2
0.65
0.56
尿糖
阴
阴
阴
阴
阴
阴
阴
阴
尿比重
1.011
1.014
1.022
1.028
1.022
1.02
1.021
1.022
注:血清肌酐 umol/L(57-97),血清尿素 mmol/L(3.1-8.0),24h-UPE g/24h(0.028-0.141),尿α1-M mg/L(0.00-12.00),尿β2-MG mg/L(0.00-0.23),尿MA mg/L(0.00-30.00),尿RBC /HP(0-3),尿WBC /HP(0-5)
治疗体会并文献复习
TINU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是一种主要累及肾小管间质和眼睛葡萄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同时或先后出现急性间质性肾炎(AIN)和葡萄膜炎,并且排除其他可导致AIN或葡萄膜炎的系统性疾病。这是一个排除诊断。
TINU综合征的病因尚未明确,病理学属于特发性间质性肾炎的一种,有限的证据表明,一种自身抗原,即修饰的C反应蛋白(mCRP),可能是该疾病发病机制的基础。迟发型超敏反应和细胞介导免疫受抑制(主要为T淋巴细胞)也很可能在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IL-2介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和激活也与该病有关。发病机制目前倾向于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同时也存在体液免疫异常、遗传等因素,还可能与衣原体、EB病毒感染有关。临床症状主要2个表现,肾脏典型表现为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眼部通常表现为双眼急性非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可出现在肾脏病前,但大部分均出现在肾损害之后。诊断需要内容:发病年龄、性别、葡萄膜炎的类型和定位、诱发因素、眼部症状(视力丧失、视力模糊、眼部疼痛或发红、畏光)、关于TIN发展的葡萄膜炎发作、全身症状或并发症(包括发热、体重减轻、疲劳和动脉高压)、治疗、随访时间和临床结局。此外,还考虑了以下实验室检查:肌酐、尿素、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常规、尿液分析、b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C3、C4、抗核抗体(A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和肾活检。治疗上,TINU综合征通常激素治疗效果较好,随访发现大部分患者无论肾脏还是眼征都预后良好,很少遗留肾功能不全,仅有极少数(约<5%)进入终末期肾衰竭。轻度肾炎或缓解时,可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葡萄膜炎。糖皮质激素抵抗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复发的葡萄膜炎患者,可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环孢菌素,甲氨蝶呤或霉酚酸酯。脉络膜病变者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可控制新生血管形成。此外,肿瘤坏死因子α阻滞剂阿达木单抗也可用于TINU综合征的治疗。根据最近对TINU综合征的系统回顾,包括600例,TINU综合征是一种儿童和成人疾病。儿童往往有更多的眼部复发,并不太可能发展为急性肾损伤。成年人更容易患上CKD。
该例患者治疗上给予激素,通过随访发现患者肾功能一直没有恢复正常,进入慢性肾功能不全,考虑与本身疾病有关,在外院耽误时间较长,此外患者还有肥胖相关性肾病。经积极治疗后双眼急性虹膜炎未再发作。
综上所述,TINU综合征可治愈且预后较好,早期鉴别诊断极为重要。首诊医师容易忽视对TINU综合征患者肾功能和尿液相关指标的检测,故患者可能会被误诊或漏诊,从而延误治疗。患者表现为间质性肾炎和葡萄膜炎,偶有全身性表现,包括发热、体重减轻、疲劳、不适、厌食、无力、腹痛和腰痛、关节痛、肌痛、头痛、多尿和/或夜尿,就要考虑该病。对怀疑TINU综合征的患者应行全面检查,并且建议长期随访观察,以便及时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Regusci A, Lava SAG, Milani GP, Bianchetti MG, Simonetti GD, Vanoni F.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 and uveitis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22;37(5):876-886.
2.Miraldi Utz V, Bulas S, Lopper S et al. Effectiveness of long-term inflixi-mab use and impact of treatment adherence on disease control in refrac-tory, non-infectious pediatric uveitis. Pediatr Rheumatol 2019; 17: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