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GS: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据发病机制不同,可分为特发性、家族遗传性和继发性。家族性FSGS(FFSGS)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可能与循环因子造成肾小球损伤有关,此外,足细胞相关蛋白基因突变主要引起FFSGS,其中ACTN4、TRPC6和INF2主要与常染色体显性FFSGS迟发起病型相关,而NPHS1、NPHS2和PLCE2主要与常染色体隐性FFSGS 早发起病型相关。
最近研究显示,PODXL 和NXF5 分别以AD 和XR 遗传方式在家系中传递。其中PODXL 编码分子Podocalyxin 是裂孔膜(SD)负电荷屏障的主要组成成分,可防止相邻足细胞间足突的黏附,进而形成并维持足细胞独特的形态结构;而NXF5是发现的首个可致XR遗传的FSGS 致病基因,携带该基因突变患者可同时合并进展性心脏传导阻滞,须引起重视。
目前已知的致病基因仅能解释少数家族性和散发性FSGS 的病因,且其在汉族人FSGS 致病机制中的作用还有待验证。据瑞金医院研究结果,目前已知可引起成人迟发性FSGS 的致病基因如INF2 、TRPC6 和ACTN4 等,在汉族人FFSGS 中的突变频率要明显低于西方报告,提示汉族人FSGS 患者可能存在新的致病基因。
临床上对于FSGS患者首先要重视询问家族史,FFSGS的诊断目前较通用的是杜克(Duck)标准。在诊断FFSGS时要注意排除其他遗传性肾脏疾病,注意检查听力及眼部,皮肤及肾组织Ⅳ型胶原不同α链检测及电镜检查有助于临床鉴别。FFSGS和散发性FSGS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有所不同,前者多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平较后者低,仅部分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反应较差,较易进展至终末期肾病。
FSGS治疗难度仍较大,应在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基础上敢于创新,探讨更多可行的新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