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CSN-CMA

中国肾脏病学2011新进展

来源: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病国家重点学科 肾脏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陈香美 添加时间:2012/5/10 点击次数:7507

    国内数个区域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普通人群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为10%~13%,推算我国慢性肾脏病患者超过1亿人。预计我国尿毒症患者大概有100~200万。尿毒症消耗卫生资源巨大。因此,我国慢性肾脏病防治任务非常艰巨!
    2010年中华肾脏病学会开展的1万余例慢性肾脏病住院病人的流行病调查工作,初步明确了我国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的病因构成和诊治现状。在我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仍然是主要病因占半数以上,继发性肾病中前两位的是糖尿病肾脏病和狼疮性肾炎。CKD常见的伴随疾病(>45%)依次为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贫血、高血压、高脂血症、低白蛋白血症、高尿酸血症。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明显高于普通人群。高血压、糖尿病、贫血、高尿酸血症等是肾功能减退的相关因素。
    国内许多单位对肾小球滤过率评估公式的建立、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并发症特点等,也进行了积极的研究。近年来,我国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明显提高,但是控制率仍不尽人意。调查显示,我国慢性肾脏病早期就已经合并明显的心血管并发症、贫血、钙磷代谢紊乱等并发症,提示应该重视早期防治。国际上关于贫血、CKD-MBD等指标的治疗靶目标值有所调整,需要在国内进行验证。
    由于疾病谱的特点,肾小球疾病的研究是国内研究的重点领域,不仅进展很快,在国际上也具备一定优势。IgA肾病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遗传背景、临床特征以及治疗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工作在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近年来,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系统性血管炎、药物性肾损害等继发性肾病日渐成为新的热点研究领域,研究发现国内病例与国外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并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案。在国内关于遗传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基因检测和诊断治疗,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规范的诊治体系,造成大量的患者漏诊或误诊。同时,相关的基础研究也相对滞后。
    由于人口老龄化、感染、重大手术、介入治疗、药物滥用等原因,以及近年来我国多次发生的自然灾害,使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AKI的标志物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常规透析治疗与CRRT治疗AKI孰优孰劣以及治疗剂量也在争论之中。因此需要开展相关的研究进一步增加循证医学依据,而这样的研究对于提高AKI的救治成功率,降低重大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十分必要。
    我国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治疗现状:截止2010年底在透22万余人,病因构成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57.4%,糖尿病肾病16.4%,高血压肾损害10.5%。死亡病因主要是心血管事件、脑血管事件和感染。我国血液透析治疗质量和并发症防治的整体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例如,血红蛋白超过110g/L仅20%,血压控制在140/90mmHg的达标率为39%。透析器使用81.1%为国外公司产品,国产仅占18.9%;而国产血液透析机使用不足5%。提高血液净化设备的国产市场占有率,降低血液净化治疗的费用,重视和推广腹膜透析治疗,是提高我国尿毒症病人的救治率的重要措施。
    基础研究方面,在以往实验病理、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础上,生命科学新的技术方法越来越多的被国内肾脏病研究所采用。高通量基因、蛋白分析技术获得的差异基因或蛋白质有望成为肾脏疾病新的标志物或干预靶点。而miRNA、干细胞技术等被用于肾脏疾病的实验性治疗中,并获得了初步疗效。
    总之,中国肾脏病学已经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目前我们还面临着肾脏病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缺乏全国范围的肾脏病流行病学数据、没有足够的循证医学研究指导制定中国的临床指南、以及新技术方法在肾脏病研究领域还需进一步扩展应用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广大肾脏病工作者应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踏踏实实做好工作,在肾脏疾病诊断治疗上有新的突破,为提高中国肾脏病的诊疗水平、减少终末期肾病的发生做出的更大贡献。